胡向阳,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参加工作30余年来,胡向阳一直奋战在水利行业工程建设一线,是我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参与者,是我国“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是水利行业多项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是长江设计集团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更是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长江流域治理光荣使命的肩负者。他带领长江设计集团连续三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入选全国工程咨询行业智库型单位影响力50强(第4名)、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第337名)和湖北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第23名)。集团现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超过60%,其中博士430人,每年吸纳约200名高校毕业生,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建设人才高地贡献坚实力量。他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2项、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奖2项(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编规程规范5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专著4部。
一、深耕细作,擘画江河蓝图,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全球
多年来,面向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这个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胡向阳带领团队潜心耕耘,先后主持或协助主持完成了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澜沧江流域综合规划、雅鲁藏布江流域综合规划和主要河流综合规划为代表的一批河流综合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长江流域(片)水利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其中,他牵头组织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于2012年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指导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他带领团队首次提出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布局与规划方案,一举荣获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主持完成的厄瓜多尔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推广应用了中国规范和标准,“中国标准”走入拉美水电建设市场,为中国企业在厄瓜多尔乃至南美地区赢得良好声誉。
二、创新引领,服务国之重器,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胡向阳主持或协助主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扎拉水电站、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蓄洪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他创新研发了多水源、多目标水资源配置,离散微分动态规划,多节制闸、多口门复杂输水系统联合控制等新技术,提出了蓄补相济、江河湖库联调、供水通航、借道撇洪的工程布局,破解了丹江口大坝加高、膨胀土涉水高边坡稳定、穿越黄河等工程技术难题,攻克了供水、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多目标协同调控难关。他主持完成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渠道工程(陶岔至鲁山段)”获全国优秀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692亿立方米。他合作推进的扎拉水电站是世界首台套500兆瓦高水头冲击式机组科研攻坚示范项目,成为全面开展冲击式机组“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的典范。
勇担使命,攻克技术难关,守护江河湖库安澜
胡向阳主持完成“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补偿调度技术”“长江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他主持完成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特等奖。他创新性提出水库群“时-空-量-序-效”多区域协同防洪调度技术,攻克了水库之间、区域之间、水库与区域之间的协同调度核心难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确立了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的理论基础、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该项成果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相关成果应用于流域防汛抗旱,成功抵御了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避免荆江分洪区运用,减淹面积235万亩、减少受灾人口130多万人;有效应对了2022年流域特大干旱,上游水库群共蓄水496亿立方米,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通过调度年均增发电量112亿千瓦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4亿元,创效服务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探公司”)是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物探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作部署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工程全生命周期地球物理诊断技术,以创新和人才为驱动,以平台为支撑,加速塑造新质生产力,服务“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为湖北“建成支点”的战略使命贡献物探智慧和力量。
一、深耕领域,运用地学B超、CT技术守护“国之重器”
打造特色专科工程医院,服务强国建设。物探公司用地学B超、CT为工程的质量和健康保驾护航,参加完成三峡、葛洲坝、乌东德、“一带一路”巴基斯坦卡洛特等国内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南水北调、引江补汉、滇中引水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长江流域10省26市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武汉、成都等地市政工程等。工程涉及国内所有流域,专业领域包括工程物探勘察、工程质量检(监)测、病险堤坝渗漏诊治、管网全链条服务、城市健康诊断等多方面。物探公司运用“多、快、好、省、优”的技术优势,极大提高了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显著降低成本费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
二、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引领行业发展
勇于创新,变不可能为可能,突破“卡脖子”难题,构建岩土工程物探发展新格局。物探公司开创了物探技术系统应用于工程质量控制先河,实现工程物探检测技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误差一半”到精度达毫米级,从工程建设“可有可无”的“配角”到应用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主角”。科学勘察、公正检测、精细诊断,打造了八大核心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造“天眼”智慧管网平台、水利工程全息物理影像一张图系统。公司荣获国家级和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作为优秀企业代表登上央视新闻。
围绕建设岩土工程病害物理诊断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攻关目标,物探公司在国家部委、湖北省、科研院所、学会等支持下,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城市智慧管网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六大“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平台,建成集仪器研发、实验测试、模型试验及教育培训功能于一体的长江物探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公司的“张建清”创新工作室入选“长江经济带创新工作室联盟”成员单位,引领行业发展,为湖北省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物探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2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3课题11专题,为行业之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1项,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主研发技术装备10余台套,获专利89项、规范17部、著作10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近20篇。
三、聚才汇智,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物探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抓好“选、引、育、用、留”各环节。公司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13人,职工硕博占比近2/3。积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人才交流,是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依托重大生产和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张建清”创新工作室等平台以及“传帮带”导师制,夯实人才成长和培养,为国家、湖北省重大工程建设和岩土工程物探领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拥有1名全国劳模、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百名杰出工程师、1名部级劳模、1名武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名省部级专家人才,公司获得湖北省“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入选武汉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公司乌东德项目部班组被命名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四、绿色发展,智慧赋能,共护碧水蓝天
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物探公司为建设能源强国、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物探公司深度参与水电、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水电方面,参与长江流域的三峡、葛洲坝、乌东德、白鹤滩、向家坝等水电站建设,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建设贡献物探智慧;新能源方面,参与重庆蟠龙、浙江长龙山、安徽石台、青海哇让等抽水蓄能项目,甘肃酒泉、辽宁朝阳等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为绿色发展蓄势赋能。
物探公司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瞄准管网这个治理短板,依托城市智慧管网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技术攻关,总结提炼形成了以物探技术为特色的管网排查、探测、检测、修复、运维的全链接服务,管网治理工作覆盖10省26市、近2.5万公里。
五、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履行国企责任,显担当
物探公司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部署安排,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党建融入制度、融入决策、融入思想、融入业务、融入纪律,连续20年未发生违纪违规违法案件,保持风清气正良好氛围,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公司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救灾抢险,为灾害处理提供了第一手物探资料;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引江补汉党员先锋队一步一个脚印完成650Km线路勘探,为湖北省重大项目建功立业;在巴基斯坦、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际项目,党员坚守疫情局势复杂地区2年。曾获得长江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多人荣获湖北省、长江委优秀共产党员。
物探公司秉承“规范诚信,和谐创新”的企业精神,积极履行国企担当,连续十余年参与“爱心助学”活动,为乌东德、旭龙水电站坝区的孩子们送去温暖;积极向四川、甘肃地震、泥石流灾区捐款,为抗击新冠疫情捐款捐物资,为江岸区慈善公益基金及生活困难员工及子女捐款,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发挥技术优势,对阿里、玉树牧区找水开展技术培训并捐赠设备;积极响应省总工会“职工爱心消费扶贫”活动,每年集中采购农副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志愿服务爱心小队,陪护留守儿童。公司荣获“长江委文明单位”“长江委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江岸区文明单位”。
张冠华,女,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科研骨干,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
张冠华长期投身水土保持专业领域研究,政治立场坚定,始终秉持科研报国初心,扎根科研一线十余载。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守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长江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2024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长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长江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长江委青年科技一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授权国家专利18项,出版专著3部,10项新技术获得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入选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荣获长江委“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水土保持学会“优秀青年”、湖北省科协“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其事迹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水利、湖北科协网等权威媒体报道,树立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的典范。
一、科技创新赋能,做强水土保持科技矩阵
张冠华立足长江流域,紧密结合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围绕长江大保护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保障重大科技需求,依托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两大“国之重器”,聚焦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学科前沿,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实现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注入科技动能。
创新土壤侵蚀动力机制研究。她以重大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深入一线开展研究,全面分析蓄水前后库区土地利用转变驱动力,系统揭示库周汇水区复杂环境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动力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水库特殊生态区土壤侵蚀理论研究前沿,推动了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为构建区域土壤侵蚀过程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突破多尺度水沙过程精准模拟。基于湖库流域水土流失空间格局和径流、输沙变化,开展了水土流失变化归因定量分析、泥沙来源追踪、流域水沙关系变化与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她深入解析不同空间尺度(支流→干流水文控制站→长江流域)流域水沙关系变化的趋势性和周期性,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成功实现多尺度水沙过程的准确模拟。这一突破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筑牢三峡与丹江口生态安全防线。针对库周屏障带水土过程与生源要素迁移转化协同调控中的问题和挑战,她带领团队研发了针对坡地(坡)、库岸(岸)、消落带(带)的治理技术。在此基础上,集成构建了库周“坡‒岸‒带”系统治理模式和水土过程立体调控体系,形成了屏障带功能恢复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这一成果为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维系及流域治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保障了三峡与丹江口的生态安全。
驱动长江生态保护治理新实践。围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战略需求,她在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典型生态敏感区,开展了生态环境演变机制、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她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助力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了“两山”理念实践和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的落实。
二、成果转化增效,助推“产学研用”良性互动
张冠华的研究成果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长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连续六年原位观测,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专题3项,以及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20余项。此外,参与长江流域多个省(市)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编制工作,为流域治理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科学助力长江经济带和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具有竞争优势、彰显长江水利特色的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
她主持完成的国务院三峡办项目,技术成果纳入生态环境部历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并被水利部三峡后续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采纳,创新成果被水利部作为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并在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等30余项大中型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累计贡献经济产值达1.8亿元,节省工程投资8000余万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湖北“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保驾护航。
汉江丹江口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省铝行业领军企业,荣膺湖北省铝业协会第一届会长单位。多年来,公司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已逐步成长为国内铝加工行业一流企业,成为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优质供应商。
所属丹发铝材公司冷轧车间冷轧机台作为企业关键工序掌握着铝加工生产的核心技术,现有员工37人,平均年龄3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3人,是一支素质较高、技术过硬、富有朝气的年轻队伍。全体员工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班组思想政治建设、激发员工活力、提升技能水平和保障合法权益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企业基层班组有效落地方面成效显著。
一、建强班组思想政治堡垒,引领员工紧跟党走
冷轧机台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铸魂工程,构建常态化教育培训体系,通过班前班后会、班组集中学习等方式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学习教育,把班组政治建设作为加强产业工人思想引领的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员工政治素养。机台年均开展集中学习教育40余次,其中党建主题教育12次。
机台坚持把班组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教育引导优秀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党建带团建促进员工队伍建设,目前已有4名技术骨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名35岁以下主操手发展为正式党员。
机台大力推行班组文化建设,严格遵循汉江集团“行”文化理念,教育员工恪守《丹发铝材公司员工守则》,每月开展优秀员工、优秀班组评比活动,引导员工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开拓创新的模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先后有2名员工荣获汉江集团“最美一线职工”称号,3名员工荣获“文明标兵”称号。
二、做实岗位建功平台,激发员工创造活力
机台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班组为单位持续开展“提升操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等劳动竞赛,充分激发员工劳动热情,设备产能得到有效提升,2023年铝箔坯料产量达到5800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机台承担的多项质量管理成果获得汉江集团、铝业公司优秀成果,生产的电池箔、包装箔坯料等产品质量稳居国内一流,成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供应商。
加强班组创新能力建设,为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搭建平台。机台依托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10余项技术攻关和革新项目,有效推进了机台主要技术指标的进步。其中自主研发的“轧机气源温控系统”,破解了板面黑线难题;提出的“超薄铝带轧制工艺优化”等多项成果获水利部创新成果优秀奖、汉江集团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汉江集团合理化建议优秀奖,为公司优质高产、节能降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健全完善班组激励制度。机台根据生产实际优化机台绩效考核方式,推行“员工积分制”,将创新成果、质量提升、效率改进等指标量化为积分,与薪酬分配、职级晋升直接挂钩,机台员工人均积分均有明显增长,将个人表现与薪酬深度绑定,激活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个个争当先锋的生动局面。
三、强化学习培训阵地,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机台以建设“学习型班组”为目标,将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提升班组管理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结合岗位晋级和后备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员工技术培训,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配备的“员工书柜”是班员们的一个“大宝藏”,涵盖了党建、群团以及生产技术类300余册书籍,在工余时间,员工门经常就业内技术发展、工艺改进等知识进行探讨交流。机台聚焦生产经营任务,充分发挥青年员工新媒体技能优势,制作了《班组安全操作》、《冷轧工艺操作流程》等微视频和PPT培训教材。推行“一课一练”制度,每月开展4次理论授课和2次实操演练,不断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健全班组技能提升机制。机台大力开展开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活动,实施“一对一定制化”培养方案,整体技能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培养建立了国内一流的“超宽幅六辊冷轧机”操作团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在2015年、2022年汉江集团技能竞赛活动中多名员工分获一、二、三等奖。
完善工匠人才培育链条。机台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畅通成长渠道。从工艺传承、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班组人才培育机制。2024年,结合公司新能源电池铝箔坯料建设投产需要,先后选拔培养8名班长、主操、副操等生产骨干,为新项目冷轧机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机台共有2名员工先后被评为汉江集团青年岗位能手,在汉江集团导师带徒活动中有2对师徒被评为优秀师徒对子。
四、打造机台温馨职工小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机台加强班组民主管理工作,坚持班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制度机制,切实巩固员工主人翁地位。以“职工小家”建设为载体,对绩效考评、考勤管理、奖罚分配等事项实行“阳光操作”,年均公示事项120余项。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所在车间连续被评为“铝业公司先进职工小家”。
加强班组健康安全建设,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职业卫生标准标准,持续推进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把保健康、保安全理念贯穿于班组日常生产管理全过程。定期开展各项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机台连续3年保持零安全事故记录。同时,通过党员金点子、安全隐患随手拍、我为安全生产献一计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累计收集员工安全建议186条,多项建议获得汉江集团、铝业公司表彰。2022年,冷轧机台被授予湖北省企业团工委“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称号。
加强班组和谐团队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多种方式,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一人有事大家帮忙”,员工家里遇到困难,大家纷纷通过水滴筹等平台进行帮扶。同时,组织开展并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公益活动,在青年演讲的舞台上,在乒乓球、篮球、排球等各种协会里,在社区防疫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都有冷轧机台员工的身影。他们在汉江集团健康跑、迎春环厂跑、排球、乒乓球趣味活动等赛事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
展望未来,丹发铝材公司冷轧车间冷轧机台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扬丹铝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坚定“青春心向党”的信念,突出“奋进新时代”的承诺,展现“青春勇担当”的姿态,为推动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