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枕长江、南濒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无锡,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用交织的水脉,勾勒出千百年独具一格的水与温情。
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河湖资源禀赋,逐步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加速推进的数字水利建设与日益优化的水利体制机制,无锡统筹谋划市级水网“纲、目、结”,逐步构建起一张“一轴两带,七廊八脉,百河千链,十湖众枢”的蓝色美丽现代水网,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乍暖还寒时节,记者一行沿着无锡城里流淌千年的水脉,探访古老与现代和谐相融的水网建设经验,品味满城好山好水赋予新时代“江南盛地”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锡水新韵 优化蓄排结合
无锡依傍着大运河而兴盛。悠悠的运河水,翻涌着这座百年工商名城前行的力量;也因城内河道众多,地势低洼,易形成“外洪内涝”。据《无锡县志》载:“凡岁涝,则是邑之水,由溪泄入太湖。”无锡也因此被列为全国54个重要防洪城市之一。
江河安澜,方可安居立业。“目前,无锡市已形成北排长江、南排太湖、东排望虞河的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内部主要依靠圩区防御区域洪水和排除涝水。”据无锡市水利局规计处处长莫昊勇介绍,近年来,无锡水利全力加快流域—区域—城市—农村多层级防洪工程建设,牢牢筑起防汛减灾坚固阵线。
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春日的鹅真荡,静谧、祥和。防汛堤岸上,“无锡最美步道”——秋香步道蜿蜒向前。如今,这座守护安澜的堤岸,已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点,常有市民结伴前来散步,体会行走在彩虹上的幸福感。
“鹅真荡及漕湖、嘉菱荡是望虞河干流上的过流型湖泊,也是望虞河引排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望虞河锡山管理所所长杨海龙介绍,望虞河,位于无锡、苏州两市交界处,是沟通太湖和长江的流域性骨干河道,也是太湖流域现状唯一由长江直接向太湖引水的骨干河道。
“作为重要防洪堤防,每到汛期,我们都会紧盯重点部位、重要设施和薄弱环节,不间断开展拉网式巡堤查险。”杨海龙表示,自2021年杨安港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对望虞河西岸口门的控制逐步强化,不仅有效增加“引江济太”入湖水量、质量,还统筹了水资源配置、防洪等综合利用,对地区排涝和航运功能也发挥了显著作用。
涝水排得出,河流需畅通。近年来,无锡市完成了太滆南运河、伯渎港、九里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入望虞河的伯渎港、杨安港、丰泾河等河道及口门得以拓宽,新开了春丰河,扩大了东排望虞河的河流通道。东湛渎港、烧香港等整治完成,畅通了洮湖、滆湖间洪水下泄通道,提高了湖西区洪水东泄太湖能力。
截至目前,总投资78亿元的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望虞河除险加固和西岸控制、锡澄运河整治等河道治理工程以及新沟河江边枢纽、定波水利枢纽、新桃花港江边枢纽、大河港泵站等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有效扩大了北排能力。
雪浪山下,滨湖区水晶湖泄洪河道新建工程施工现场一片忙碌。
“以前遇到暴雨,雨水迅速积聚在这片区域,仅靠道路雨水管难以消解。”滨湖区水利局副局长张慧介绍,如今,通过与岳溪河相连,扩大片区蓄水能力,改善周边环境,周边住户和企事业单位不仅不再受涝水影响,更拥有了亲水环境。
滨湖区水网密布,区域防洪排涝压力大。张慧表示,今年滨湖区计划实施军嶂泄洪道泄洪沟工程、直湖港及支浜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多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如今,无锡市境内流域性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总体能达到200年一遇。
“通过筑牢防洪减灾体系的工程基础,我们有效防御了近年来的流域性大洪水和区域性超历史洪水、有气象记录最强台风,最大程度保障了城市运转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无锡市水利局局长张海泉表示,下一步,无锡市将按照蓄泄并重、通畅为主的原则,构建标准适宜、风险可控、安全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北排长江,西南入湖,湖库调蓄,多线控挡”的防洪总体格局,切实构筑一张防洪减灾的安澜网。
碧水绕城 畅联幸福百河
夜幕中,一艘游船从古运河缓缓驶向太湖,将一座江南水乡的温婉景致,透过央视春晚分会场的直播镜头清晰呈现在世人眼前。“上春晚、下江南、游无锡”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
环城古运河,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了一段“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绝妙景致,一幅静谧闲适的江南水乡图景展现在眼前——20米宽的河道两岸,家家户户傍河而居,以河为生,因河设市,这便是运河人家的生活码头。
从泰伯奔吴开始,上下三千年,京杭大运河就是支撑无锡城市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水脉。如何让这片运河水脉历久弥新,让这份运河文化代代传承,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无锡递交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在古运河和京杭运河交叉处冲积而成的河尖区域,俯瞰恰似一只尖尖的船头。南尖,曾是见证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和繁忙水运的港区码头,场地内还保留着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仓储建筑群。
潮起南尖,光亮梁溪。6万多平方米的绿地、沿运河慢行步道、潮流会客厅、启航雕塑……如今,改造焕新后的南尖公园,正逐渐打造成一个集生态户外体验、婚嫁艺术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滨水空间。
从“老码头”到“会客厅”,南尖公园的转变,是无锡市近年来打造美丽幸福河湖的一个样板。
2021年10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两河”整治提升工程。梁溪区水利局副局长沈卓尧介绍,随着“两河”整治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大运河南尖公园、北尖公园、江南运河文化公园、“三水汇”科技生态公园、惠山古镇文旅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梁溪河示范段等一系列重要节点工程相继实施,城市河湖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春日和煦,不时有白鹭在伯渎河河面飞过,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花草错落。尽管是工作日,仍有不少市民来此观赏伯渎河公园里的“春日美景”。
伯渎河,是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具有3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活态运河博物馆”。
“过去这片河堤没有连通,河岸都被小区围住了,不能靠近河边。”家住太湖花园的吴唐奇先生,正沿着公园步道慢跑。“现在河道整治一新,绿道也贯通了,为了迎战‘锡马’,我每天都要从家里慢跑5公里来这里锻炼。”
据悉,伯渎河生态治理工程于2019年启动建设,全长约24公里,以“梦回伯渎,七里画廊”为主题,打造移步换景的沿河滨水景观。如今,随着伯渎河幸福河湖工程二期两岸近20公里滨水步道的贯通,沿线三个街道十余个社区被串起来,构建起连续、舒适、安全的滨水慢行步道游憩空间。
经过综合治理,三千年伯渎河重新秀出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水系连通,留足了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增进了民生福祉,更为城市发展、引资引才增强了“水”动力。随着无锡市水系连通三年行动稳步推进,当前,无锡市水网已形成以京杭运河为轴,以长江保护带、环太湖保护带为两带,以望虞河等7条骨干河道为廊,以梁溪河等8条河道为脉,小区、企业密布或处于防汛排涝关键点等城乡重要节点的千条河道为链的总体布局。
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叶海舟告诉记者,下一步,无锡市还将结合美丽幸福河湖建设,通过全市域河网畅通,推进河道“联网、补网、强链”,构建“两带、一区、多点、多廊”的河湖空间格局,以水岸面貌焕新来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打造一张绿水绕城的幸福网。
追绿逐美 厚植生态底色
“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总书记赋予江苏的目标定位。在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阔天地里,新能源的浪潮正在掀起,无锡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招商引资的“软实力”,也是锡山形象的“金招牌”。近日,在锡山区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宛山湖核心区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正在加速推进。
宛山荡南临太湖、北通长江、山抱水契,全长6000余米,最开阔处有430米左右。“宛山”和“宛山荡”两者紧密相依,雅致秀丽。水资源丰富,生态条件极佳,曾被誉为“中国水乡塞纳河”。
为打造美丽幸福宛山湖,锡山区水利局久久为功,相继启动宛山湖水环境改善工程,倾力打造省级生态湿地公园;在宛山湖清淤工程的基础上,持续对8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开展水生态修复。项目建成后,宛山湖核心区水质将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体透明度至0.8米以上,形成生态系统养护长效管理机制。
锡山区水利局局长李广飞介绍,近年来,锡山区结合城乡小流域治理、入湖河道整治、水美乡村建设等,着力打造安全畅通的河湖水系和亲水宜人的水美景观,将美丽河湖建设从单一的“提升颜值”升级到多元的“构筑幸福”“锡式美景”熠熠生辉。
“几年前还是忙乱脏差的渔码头,现在成了公园,环境好多了。”无锡市民王顾云说,小溪港“水产市场”承载着老无锡人的记忆,周边居民经常来买水产。
位于无锡经开区的小溪港鱼咀公园,是环太湖绿链的重要门户。2020年起,随着退渔还湖工程实施以及太湖禁捕令下发,小溪港“鱼市”谢幕。2021年,小溪港生态修复工程启动。
经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的小溪港水清岸绿、鹭鸟翔集,重新构建了完善的生态系统,打造成了一座包括植物自然群落、沿湖生态湿地、亲水栈道、观景平台、彩虹跑道的现代化城市湿地公园——小溪港鱼咀公园。
水绿生态系统正串珠成链,成为城市更新、湖城共生的典范。近年来,无锡市全面推进湖荡综合整治,包括宛山荡在内,陆续开展滆湖、蠡湖、鹅真荡、嘉陵荡等湖泊综合治理工程,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在现代水网体系里,湖荡是对区域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修复等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节点,必须久久为功,系统治理。”张海泉表示,下一步,无锡将重点提升并保障市级水网效益发挥和功能融合,有效发挥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利设施强链补链和调控水流作用,加快织就一张人水和谐、城水共生的现代水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