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当前位置:长江水利网 新闻中心 长江要闻 正文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共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长江委统筹推进《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落地实施

来源:人民长江报  作者:周瑾 陆航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风光旖旎的嘉陵江,是长江最大支流,自秦岭奔腾1120公里,纵贯陕甘川渝,串联起约1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空间,肩负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动脉”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屏障”的双重使命。

“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长江母亲河的永续发展指明方向。谋长久之治,护碧水长流。2024年12月28日,水利部正式批复《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该规划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提出流域保护、治理与开发的总体部署,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全面擘画流域高质量发展蓝图。

从顶层设计到精准落子,更需明确“路线图”,下好“一盘棋”。2025年3月26日,在水利部统筹部署下,长江委组织陕、甘、川、渝三省一市召开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实施推进工作座谈会,共同谋划规划落地落实的创新路径与务实举措,共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高位推动 科学谋划流域水安全蓝图

嘉陵江位于长江上游左岸,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如今,流域内三省一市96个县(市、区)承载着近4000万人口,支撑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治理保护,嘉陵江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已大幅完善。但对标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要求,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仍不足,亟待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流域管理,为嘉陵江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024年3月,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深入嘉陵江流域调研,就加快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强化水网工程前期论证等提出明确要求;同年11月,长江委主任刘冬顺在调研嘉陵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时表示,要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为流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如何科学谋划嘉陵江流域发展布局,推动嘉陵江保护治理,如何提升流域水安全能力,以水利高质量发展助推流域现代化,成为新时代治江工作的必答题。

科学谋划定方略,规划引领绘蓝图。为科学审慎推进规划编制工作,长江委强化组织领导,组织水文局、水生态所、水土监测站、水保科研所、长江设计集团等多家技术支撑单位,集结水文、水资源、水资源保护等各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多次召开委内技术审查(讨论)会,对成果反复进行深入讨论、严格把关。

嘉陵江流域范围广,涉及多项跨区域建设项目。编制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充分了解三省一市现状和建设需求,吸纳地方诉求,系统整理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人民政府意见,积极落实上级部门意见和要求,做好与相关规划成果衔接,建立项目准入多维评估机制,严把规划项目科学性审查。

从河流伦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到上、中、下游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生态环境、经济功能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分异性,专家组针对性开展各类专题研讨。对于徐家坪(双庙崖)水库、水东坝和井口、罐子坝水库,以及略阳县城等重点区域防洪项目,逐项进行重点研究,最终提出科学解决方案。

经历数轮研讨论证,数易其稿,这份承载着嘉陵江流域未来10年谋篇布局的规划正式获批。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涉及的成渝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委规划计划局局长陈永生表示,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改革创新,两手发力”的基本原则,深入分析了流域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科学提出了到2035年流域保护治理的主要任务、目标指标、总体布局、规划方案等,是保护治理江河湖泊和防治水害的纲领性文件。

系统治理 四大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期,我国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面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重大转变,人们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

围绕“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这一主线,规划有针对性地构建了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科学规划布局。

——构建防洪减灾规划体系。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合理布局“蓄、泄、分”洪工程,科学安排洪水出路。

——构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体系。系统优化水源工程布局、结构和功能,形成北水南引、南北互补、多源调控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构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强化源头区保护治理;不断完善和优化联合生态调度方案,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干支流已建枢纽采取必要过鱼措施恢复河流连通性。

——构建流域综合管理规划体系。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建设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嘉陵江流域。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在加快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强化水网工程前期论证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探索。

“将防洪减灾体系更新为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三大体系,正是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具体体现。”长江设计集团副总经理胡维忠表示,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大量分析论证,不仅科学布局水库、堤防建设,补齐防洪工程体系的短板弱项,也高度重视现代化技术成果应用,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

同时,规划严格落实国家节水方案、《地下水管理条例》,以及水利部批复的《嘉陵江水量分配方案》等相关规定和要求,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与嘉陵江水量分配方案、相关省市用水总量、地下水管控指标等相协调。

此外,规划锚定国家水网建设目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引嘉入汉、川渝东北水资源配置、长征渠引水、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等水网工程前期论证。

取消水东坝、井口枢纽,提出开展生态航运相关研究论证……一项项论证,展现出科学严谨的追求;一次次修改,蕴含着“共抓大保护”的坚定。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放在优先位置,这是开展规划编制的初心,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凝聚合力 多方联动做好“共”字文章

“要以‘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扛起流域统筹职责,强化部省联动、区域协同,齐心协力,团结治水,构建全流域‘一盘棋’推进格局。”在规划实施推进座谈会上,长江委副主任胡甲均就推动规划目标与任务落实落地作动员讲话。

自规划正式批复以来,按照水利部部署,长江委在三省一市的协同配合下组织编制了《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和评估管理工作方案》,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

嘉陵江是陕西“五纵十横”水网格局中的一条重要主脉。作为嘉陵江源头区域,陕西担负着守护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使命。

陕西省水利厅规计处处长杨军严表示,规划实施将为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引嘉入汉、略阳徐家坪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规划支撑,有效缓解陕北、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通过进一步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将大大推动水源涵养、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立足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定位,从防洪安全、航运升级、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等多维度赋能城市能级跃升,为重庆统筹推进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重庆市水利局总规划师余棋林表示,规划的实施在促进重庆市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城市能级、筑牢生态屏障等方面意义深远。

从“蓝图”到“实景”,非一日之功。防洪体系建设仍存在短板、跨省防洪调度机制和补偿政策尚需深化协同、水资源配置不均问题突出、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亟待平衡……目前,三省一市规划落地均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开展大量统筹协调工作。

凝心聚力、久久为功;迎难而上,协同治理。

“通过建立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和评估管理工作机制,将规划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并梳理提出规划任务及规划重点项目台账。”陈永生表示,实施与评估管理工作机制为强化规划导向约束、加强规划实施跟踪评估、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分工提供了切实的行动方案。

目前,长江委已组织梳理提出了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目标指标表、主要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台账,确定了7个规划目标指标、98个任务目标、54个项目目标,流域三省一市及长江委有关部门已初步填报了各任务、项目目标的进度计划、目标节点以及进展情况。

“针对下一阶段规划的实施,陕西已做好部署,将系统谋划流域水安全保障布局,构建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民生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流域水安全保障格局。”杨军严称,陕西将在强化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保护好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

“我们将继续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和评估管理工作。”余棋林表示,重庆将以规划实施为契机,聚力攻坚防洪能力提升,提速区域水网建设,强化生态协同保护,努力将嘉陵江流域建设成为“安澜之水、活力之水、美丽之水”。

规划实施事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福祉。胡甲均表示,下一步,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联合三省一市,全面落实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加强流域统筹和区域协作,齐心协力,全力将嘉陵江打造为安全、绿色、畅通、智慧的示范性河流,共同推进流域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