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盐城五通桥、美丽水乡小西湖”,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乐山市五通桥区,青山照映,绿水环绕。2023年10月,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五通桥区名列其中。
11月中旬,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记者深入到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政府机关、工业企业、农业灌区与小学校园等载体,进行现场采访。五通桥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主导节水、工业创新节水、农业高效节水、全社会参与节水的绿色发展之路,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县域节水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
统筹协调 下好政府节水“先行棋”
五通桥区地处岷江中游,坐拥茫溪河、涌斯江,三江缠绕,水在城中。水资源总量25718万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075.8毫米,被誉为“川南水乡”。
水资源虽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五通桥区也面临着巨大的用水压力。“水资源越丰富,浪费现象越多发,在目前的用水形势下,节水工作势在必行。”五通桥区副区长朱文全告诉记者,只有不断推进节水工作,才能倒逼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五通桥区成立由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强化规章约束引领,构建标准考核体系。并组织专家科学编制了《四川省五通桥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从供水、用水、节水等方面不断优化制度体系,为节水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区政府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实行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为节水工作提供坚强保障。有力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共同保障了五通桥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的建设成效。
川南水乡的“节水之道”就此徐徐展开。
创新赋能 解好工业节水“方程式”
将“工业强区”作为发展战略的五通桥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作为四川省工业强县示范区,2021年五通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90亿元。将工业节水贯彻到底,是五通桥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关键步骤。
记者来到五通桥区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进行采访。初入厂区,只见厂区人工湖内湖水清澈,各色锦鲤沿着湖岸游弋。“这里的所有湖水都源自我们的工业废水。”公司公用工程事业部温建国边往湖里撒着鱼食边告诉记者。
工业废水竟然能养鱼?!温建国继续介绍道:“工业废水经历五道污水程序,并经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检测合格后,才会排入人工湖,是可以直接养鱼的”。据了解,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坚持绿色发展,投资1.6个亿,建立福华农华园污水处理厂,并创新开发了实用新型水循环利用系统,通过增设中水回用装置、淡盐水回用卤矿装置、蒸汽冷凝水等技术改造措施回收可利用水,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71%。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年节约成本约350万元。
在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的别样节水之路。
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坐落于五通桥经济开发区,这里被称为“中国绿色硅谷”。进入厂区,大片的绿色草地使人仿佛置身于生态公园。
“只有不断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能够提高效益,以适应整个市场的竞争。”在永祥新能源污水处理设备旁,安全环保总监助理袁旭丹告诉记者:“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吨水一取一排所耗成本就是5块,如果我们不主动提升工业用水回收率,光是工业用排水这块,一年的成本都在5000万左右。”
为提升用水效率,降低污水排放量,永祥新能源通过净水站泥水处理系统改造、机封冷却水回收改造、多晶硅清洗水回收改造等多种技改措施持续回收可利用水,其中所建设的150立方米每小时泥水处理系统,能够收集净水站沉降排污水进行澄清、压滤处理,所回收的水可返回净水站入口作为系统补水,进而实现净水站污水零排放。
目前,永祥新能源的多晶硅生产用水效率达到77.33立方米每吨,远低于多晶硅行业的先进值标准120立方米每吨。
“少取水,多循环,少排放,多处理”这是永祥新能源的节水秘诀,亦是极具代表性的工业节水之道。
数据显示,通过全力推进节水型达标建设,2022年五通桥区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0.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5%,全区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实现倍增。五通桥区的工业节水成效表明,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以经济效益倒逼企业生产方式转型,能有效促使企业自觉节水长盛不衰。
绿色发展 写好农业节水“新答卷”
走进五通桥区冠英镇稻姜园区,喷头飞转,水雾笼罩着莴笋翠叶,苍翠的莴笋品相良好,夹杂着水雾,簇拥成一片绿色海洋。
“现在我们每一亩地的用水量都是经过科学计量的,以往的大水漫灌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园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滴灌、喷灌技术应用推广后,园区用水成本大幅降低,亩均用水量降至260立方米,明显低于四川省315立方米的用水定额指标值。
据了解,冠英镇稻姜园区灌溉用水引自大渡河干流地表水,属于泊滩堰五通桥灌区。园区主要种植生姜和蔬菜,目前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其中喷灌3900亩,滴灌100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占核心园区总面积的七成。通过推广高标准喷滴灌技术,打造出了水资源节约型园区标杆。
自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五通桥区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切实加大对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计量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着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依托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目前已建成高效节水灌区约11000亩,切实提高了区农业灌溉节水率。
躬耕育人 上好教育节水“必修课”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在上完一场精彩纷呈的节水主题教育课后,五通桥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们争相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通桥区实验小学背依苍翠的菩提山,坐拥清澈的涌斯江,是一所区(县)级实验性、示范性的窗口学校。
走进校园,由小水流组成的显目校徽、四处可见的节水标识、五彩缤纷的节水板报都彰显着学校对节水教育的重视。
“上善校园,若水教育,我们的校园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五通桥区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黄平指着小水流校徽笑着对记者说。“我们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节水意识的教育,节水教育从孩子抓起,影响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的家庭。”
对节水工作的重视同样也体现在校园与水相关的各个角落:全校节水型器具普及率为100%,每一个洗手池旁都有“请节约用水”的标识;校内景观小喷泉使用的全部是循环水资源;校园植物用水均采用高效滴喷灌水,连校内空调冷凝水也均被收集起来用作拖布池用水。
2022年,五通桥区实验小学成功创建为节水型公共机构,在浓厚的节水教育氛围影响下,节约水资源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发芽,在每一个家庭里落地生花。
“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在美丽的“川南水乡”,五通桥区政府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采取节水管理与效益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各行业节水,持续提升用水效率,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到底,为建设美丽和谐五通桥再添新光彩。